
12月30日,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港区的中国海油江苏液化天然气(LNG)滨海接收站项目(以下简称江苏LNG项目)一派热火朝天景象。两根拖着长长“尾巴”的疏浚船昼夜不停,将挖出的航道弃土通过15公里长的管道输送至纳泥区。自7月31日疏浚工程开工以来,江苏LNG项目疏浚量累计突破1000万方,可填满约4800个标准游泳池,总体进度达51%。 江苏LNG项目是国家天然气“产供储销”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和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,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。 疏浚工程是项目一期配套建设1座可停泊8—26.6万方LNG船型码头的重要内容,通过拓宽和加深港池及航道,为投产后LNG船舶运载清洁能源铺就一条“绿色大道”。 高效执行保障顺利开工 江苏LNG项目疏浚区地处黄海之滨,海水含泥沙量极高,土质以9级粉土为主,硬质土导致挖掘难度大,疏浚总量约为1934万立方米,工程量之大在国内同类型建设项目中尚属首次。 为推动项目顺利开工,江苏LNG项目疏浚工作组严把项目管理关口,严格挑选疏浚施工单位,经过10余次商务谈判及技术交流,锁定“大国重器”——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“天鲲号”作为施工主力船舶。 项目开工后,全体人员通力协作,充分发扬“盯关跟”精神,摸透现场水文气象环境,预判海上天气对施工的影响,加强现场船舶调度,充分利用施工黄金期,用高效的执行力创造了一项项纪录:19天取得生态环境部颁发的废弃物倾倒许可证办理,50天完成2条15公里管线铺设,75天完成13公里围堰建设。 多措并举筑牢安全根基 项目开工后,挑战与考验接踵而至。滨海港区同期施工船舶达40多艘,针对作业交叉干扰等情况,气电集团江苏LNG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江苏LNG)成立了海上联合调度中心,通过每日召开调度会议部署次日船舶计划,每两小时汇报船舶动态、施工状态和天气变化等措施,科学调度、统筹安排、实时监测,有效保障了海上的船舶航行、驻位与施工安全。 针对施工中部分管线故障问题,江苏LNG及时组织施工单位分析、讨论,严格按照管线修复“修大补小、要修必停、船岸结合”的原则,并将6公里的耐摩擦管线全部更换成耐压管线。 在各项安全管控有力举措下,疏浚工程“火力全开”,工程量从一度滞后70万方至12月15日追赶仅剩6万方,并在11月创造了疏浚工程量313万方、超计划完成31万方的作业佳绩。 加强协调推进节点进度 12月15日,“天鲲号”离场,“昊海龙”号绞吸船按照计划进场代替进行疏浚施工。为确保“昊海龙”号到现场后顺利调试并达产,气电集团组织召开4次试产会议,明确入场投产计划等一系列关键内容。 12月20日凌晨,“昊海龙”号船舶进场,江苏LNG项目疏浚工作组连续两晚坚守施工现场指挥,督导船舶开封、竖桩、接管。最终,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“昊海龙”号于21日晚一次试车成功,较同期船舶提前10天完成试车作业。 “距离‘4.30’疏浚完工目标越来越近,各项工作均在有序进行。项目投产后,LNG船舶将会漂洋过海,沿着这条海上‘绿色大道’在港池内平稳靠泊,将LNG输送至千家万户,为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清洁能源。”疏浚工作组组长刘玮说道。
|